close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導讀摘要17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導讀摘要 一、  本品的緣起 對聽聞此本佛壽命長遠的大法門的靈山一會大眾,一一列舉「聞法」法的功德。更為現在而說「四信」,為滅後而明「五品」。 二、  本品題名 在前品聽聞佛壽長遠的一會大眾,雖歡喜得益,但信解渴仰佛壽長遠的眾人,對佛在世及滅後的功德,做種種分別定其次第深淺。 分是分析,別是辨別。分別功德的大小、深淺、多少。 從十七品開始到第十九品﹝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都有功德兩字,三品都在闡述妙法的功德,尤其要告訴世人弘揚妙法的大功德,明示為廣宣流布奮戰者的生活與人生,將如何轉變。﹝福運118期29頁﹞ 「功德」簡單的來說,善的行動就具備了功德。功德不是他人給予的,而是從自身的生命與行動中,如泉水般不斷湧出。﹝福運118期29頁﹞ 日蓮大聖人曾說功德來自「六根清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指的是自己身命的淨化,人間革命、宿命轉換。 《御義口傳法師功德品》云:「功德者六根清淨之果報也……功德者即身成佛,又六根清淨也。」﹝福運118期30頁﹞ 由於「依正不二」之故,視自身的生命淨化程度,幸福會化作種種現象,在生活顯現種種功德。﹝福運118期30頁﹞ 三、  一品二半 一品二半是《法華經》的核心,也就是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後半、壽量品第十六全品、及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前半。 四、  功德的分別 分別功德品主旨是,聽聞前品壽量品說法的人們,依照各自的境界,獲得了各種功德。此品把這些功德分為十二個層次分別解釋,故稱為「分別功德品」。﹝福運118期34頁﹞ 大聖人在《法蓮抄》中針對「自我偈的功德」說:「自我偈之功德,不待我言,其下之分別功德品有載之矣。聽聞此自我偈而成佛之人數,若為舉之,則盡小千、大千、三千世界微塵悉將舉之。」 佛為成就與會大眾不退轉的信心,分別列舉十二得益,並一一授記。 1. 680萬億那由佗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2.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聞持陀羅尼門」,是指擁有聽過教導便不忘記的能力。 3.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樂說無礙辯才」:獲得毫無阻礙,自由自在,依對方之所需,宣說正法的力量。﹝福運118期35頁﹞ 「聲為佛事」意為要勇敢訴說真實,直到被稱做「能言善道」。 4.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旋」是指將密度各異的物質混合,使其迴旋,利用離心力來分離物質。意指精神力量,透過極速旋轉始煩惱分離昇華,以明示佛的偉大。「陀羅尼」則指行善止惡的精神力量。 真正的安穩境地是處於與惡奮戰到底的「大旋轉」之中。 5. 復有二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 得不退之地,即指永遠向前進的境界。 「轉不退法輪」、「轉清淨法輪」,「法輪」是把教示比喻為「迴轉之輪」表現誓死不退卻地弘揚佛的教示,徹底傳達清淨的教導,那份信仰的喜悅。 6. 復有三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 7. 復有小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1.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2.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發菩提心。 五、  配合天台大師將,菩薩修行的五十二位來配置上述十二得益 十信 發菩提心 十住 無生法忍 十行 聞持陀羅尼 十回向  樂說無礙辯才 十地﹝初地﹞ 旋陀羅尼 ﹝二地﹞ 轉不退法輪 ﹝三地﹞ 轉清淨法輪 ﹝四地﹞ 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地﹞ 七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地﹞ 六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七地﹞ 五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地﹞ 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九地﹞ 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地﹞ 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等覺 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妙覺 佛 這是佛在結束本門的說法後,對了知佛是「久遠實成」的菩薩說:你們如是得益,而為之授記。 天台大師稱此為「本門的授記」。 池田先生談〝等覺〞〝妙覺〞。 菩薩行所得的一切功德,皆包含在對壽量品的確信之中。因為「等覺一轉名字妙覺」,意即聽聞壽量品而登上「等覺」的菩薩﹝獲得等於佛之悟覺的菩薩﹞,透過此說法,覺知久遠元初的妙法,立即從名字即的凡夫之位,直達「妙覺」﹝佛位﹞。 以爬山為例,為了達到目標「妙覺」此佛位,一層一層地往上爬,當抵達山頂時,眺望四方,能看到什麼景致?從壽量品的山頂又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呢? 站在佛法山頂,可以看到久遠元初以來,常住的本佛片刻不停地從事救渡眾生的一切活動,自身也曾接受本佛的教導。同時得知,「和大宇宙一體的佛」與自己是師弟一體的。 不僅如此,還能想起「自己真實的生命」,即想起了:「我來自何處?要往何處去?我是誰?」並自覺使命,要與「本有常住的佛」一起,永遠為了救渡眾生而奉獻。 佛決不是「安身的終點」,「名字即凡夫」、亦即「妙覺」才是真實。位居成佛之本因,奮鬥不懈的境界才是佛。這就是在壽量品山頂上眺望到的真實情景。﹝福運118期39頁﹞ 六、  彌勒菩薩即當時的眾生的領解 佛說稀有法。惜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無數諸佛子。 聞釋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七、  四信五品 法華經的功德可區分為,在世弟子的「四信」,滅後弟子的「五品」。﹝福運118期39頁﹞ ﹝四信﹞的功德 一念信解 略解言趣 廣為他說 深信觀成 ﹝五品﹞的功德 初隨喜品 讀誦品 說法品 兼行六度品 正行六度品 八、  結論 該品有寫到:「願我於未來。長壽渡眾生。如今日釋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福運118期42頁﹞ 「長壽」是指「稟承妙法的大生命而生活」。「師子吼」之師指的是「師匠」,子為「弟子」。與師同聲疾呼,表示師弟不二,這種行動才是折伏。 我確信「戶田先生世末法折伏的師匠,而我是他的弟子,一定能弘揚佛法」,憑藉這一念,我達成了卓越的弘教結果。依「無所畏」的心展開學會活動。折伏時不畏、不怨、不哀嘆,樂觀積極地投入當中,必能湧現妙法無限的力量。 我忍受各種迫害,超越一切障礙,弘揚正法,守護學會,也因此從御本尊處或賜偉大的功德。所以,即使奉拜一樣的御本尊,如果信徒的信心軟弱,便無法提會真正大歡喜。 依信心強弱,獲得的功德也不同,每一個人的功德千差萬別,這叫做「分別功德」。此外,由於每個人的信心、處境、宿命等各異,功德的顯現方式也不同,但只要貫徹信心,最後必能所願滿足,這是分別功德的主旨。﹝福運118期43頁﹞ 《法華經》不是離開現實的觀念論。是為了民眾「生也充實,死也充實」,始終樂觀、積極渡過人生而說的,佛法就是要賦予人們這股生命力。 《分別功德品》有說:「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要精進且勇猛,學習眾多為善之法,機根智慧超群,面對難答之問也能巧答之。﹞﹝福運118期45頁﹞ 徹底活到最後一刻,就是「知道永恆生命」的佐證。雖說「生命永恆」,但並不能實際看到,只能相信、體會。 所謂相信,就是願意對所信之法豁出全生命,行動即信心。例如折伏或鼓勵友人都是「信」的行動,在拼命向他人弘揚妙法時,就在鍛鍊今世的生命。歷經鍛鍊的生命會在不之不覺當中,領會亙達三世、永恆的自由。就如飛往宇宙的太空船般,生命中貯藏著無限能源,成為擁有獅子王的「大生命力」。此即是如來壽量品的功德。﹝福運118期45頁﹞ 我身與「永恆的佛」一體,佛是指「我的生命」。只要有此大確信,就絕對不會走投無路,能克服悲傷、苦惱、惰性,無止境的前進,獲得悠然自得的「不退地」功德。 這就是佛法的「樂觀主義」,這種「樂觀主義」並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般逃避現實的看法。相反的,是直視惡與苦徹底奮戰。相信自身能面對、克服任何的考驗,是奮戰的樂觀主義。 為了他人的幸福,奉獻自己。以自由意志,主動去打這場「菩薩之戰」。此時,我們的生命就會湧現「不死」的大生命力。而佛的「永恆生命」就會如漲潮般,充滿我們的生命。這時,生活一切一定會好轉。 「為廣宣流布而活的人生,才是最崇高的人生。」──分別功德品就是在教導、覺悟這種的智慧。﹝福運118期46頁﹞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f41430 的頭像
    ff41430

    觸控面板薄膜雷射加工機

    ff414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